咭片起源於交往,而且是文明時代的交往,因為咭片離不開文字。
原始社會沒有咭片,那時人煙稀少,環境險惡,人們生存艱難,交往很少;文字還沒有正式形成,早期的結繩記事也只存在於同一部落內部,部落與其他部落沒有往來。
到了奴隸社會,儘管出現了簡單的文字,也沒有出現咭片。奴隸社會經濟還不發達,絕大部分人都固著在土地上,奴隸沒有受教育的權利;少量世襲奴隸主,形成小的統治群體,由於統治小圈子長期變化不大,再加上識字不太普遍,也沒有形成咭 片的條件。
咭片最早出現,始於封建社會。戰國時代中國開始形成中央集權統治的國家,隨鐵器等先進生產工具使用,經濟也得到發展,從而帶動文化發展,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與其他流派形成百家爭鳴景象。各國都致力於擴大疆土,扶持並傳播本國文化,戰爭中出現大量新興貴族。特別是秦始皇統一中國,開始了偉大的改革,統一全國文字,分封了諸侯王。
咸陽成了中國的中心,各路諸侯王每隔一定時間就要進京述職,諸侯王為了拉近與朝庭當權者的關係,經常的聯絡感情也在所難免,於是開始出現了咭片的早期名稱「謁」。 所謂「謁」就是拜訪者把名字和其他介紹文字寫在竹片或木片上(當時紙張還沒發明),作為給被拜訪者的見面介紹文書,也就是現在的咭片。
到了漢代,中央集權制國家進一步發展,隨漢初疆域擴大,「謁」的使用越來越普遍。進入東漢末期,「謁」又被改稱為「刺」,由於東漢蔡倫發明的紙張開始普遍採用,於是「刺」由竹木片改成了更便於攜帶的紙張。
唐宋時期,中國封建社會進入了全盛期,帶動了社會經濟與文化大發展。唐初科舉制度開始實行,讓一些有才能的庶民也能靠自己努力,進入到統治階級中來。為了與世襲貴族爭奪權力,他們在官場上相互提攜,拉幫結派的門閥也開始形成。每次科舉考試後,新科及第考生都要四處拜訪前科及第,位高權重者,並拜為師,以便將來被提攜。要拜訪老師,必須先遞「門狀」,這時"刺"的名稱也就被「門狀」代替了。
到了明代,統治者沿襲了唐宋的科舉制度,並使之平民化,讀書便成了一般人改善生活的唯一出路,識字的人隨之大量增加。人們交往的機會增加了,學生見老師,小官見大官都要先遞上介紹自己的「名帖」,即唐宋時的「門狀」。「名帖」這時才與「名」字有了瓜葛,明代的「名帖」為長方形,一般長七寸、寬三寸,遞帖人的名字要寫滿整個帖面。如遞帖給長者或上司,"名帖"上所書名字要大,「名帖」上名字大表示謙恭,「名帖」上名字小會被視為狂傲。 清朝才正式有「咭片」稱呼。
清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終結,由於西方的不斷入侵,與外界交往增加了,和國外的通商也加快了咭片普及。清朝的咭片,開始向小型化發展,特別是在官場,官小使用較大的咭片以示謙恭,官大使用較小的咭片以示地位。 早期咭片與近現代咭片的主要區別是用手寫而不是印刷。